- 九地──三界九地
- ﹝出釋氏要覽﹞ 謂欲界五趣, 雜居一地; 色界四禪, 分為四地; 無色界四空, 分為四地, 共為九也。 地有持載之義, 眾生依之而住。 此之九地, 從忉利天已下及四趣, 皆為地居; 夜摩已上, 以至非非想天, 皆為空居。 從所依處得名, 故皆言地也。 〔一、 五趣雜居地〕, 五趣者, 即欲界六天、 人、 餓鬼、 畜生、 地獄也。 本該六趣, 以阿修羅通於諸趣, 故但言五。 雜居者, 五趣雖果報苦樂不同, 總居於欲界故也。 (欲界六天者, 四天王天、 忉利天、 夜摩天、 兜率天、 化樂天、 他化自在天也。 梵語阿修羅, 華言無端正。 ) 〔二、 離生喜樂地〕, 離生喜樂地者, 即色界初禪天也。 謂此天已離欲界欲惡之法, 得覺觀禪定, 身心凝靜, 而生喜樂。 住於此定, 一切苦惱皆不能逼也。 (覺觀者, 初心在緣曰覺, 細心分別禪味曰觀。 ) 〔三、 定生喜樂地〕, 定生喜樂地者, 即色界二禪天也。 謂此天已離初禪覺觀動散, 攝心在定, 澹然凝靜, 而生勝定喜樂。 住於此定, 如人從暗室中出見日月光明, 朗然洞徹也。 〔四、 離喜妙樂地〕, 離喜妙樂地者, 即色界三禪天也。 謂此天已離二禪天喜之踊動, 因攝心諦觀, 泯然入定, 而得勝妙之樂。 住於此定, 樂法增長, 遍滿身中也。 〔五、 捨念清淨地〕, 捨念清淨地者, 即色界四禪天也。 謂此天捨二禪之喜, 及三禪之樂, 心無憎愛, 一念平等, 清淨無雜。 住於此定, 空明寂靜, 萬像皆現也。 〔六、 空無邊處地〕, 空無邊處地者, 即無色界第一天也。 謂此天厭色界色質為礙, 不得自在, 故加功用行, 滅一切色相, 而入虛空處定。 住於此定, 其心明淨, 無礙自在也。 〔七、 識無邊處地〕, 識無邊處地者, 即無色界第二天也。 謂此天厭空處無邊, 轉心緣識與識相應, 心定不動, 三世之識, 悉現定中。 住於此定, 清淨寂靜也。 (三世者, 過去、 現在、 未來也。 ) 〔八、 無所有處地〕, 無所有處地者, 即無色界第三天也。 謂此天厭空處無邊, 識處三世流轉無際, 捨此二處, 而入無所有處定。 住於此定, 怡然寂靜, 諸想不起也。 〔九、 非非想處地〕, 非非想處地者, 非前識處之有想, 非無所有處之無想, 即無色界第四天也。 謂此天厭無所有處如癡, 故捨之, 而入非非想處定。 住於此定, 不見有無相貌, 泯然寂絕, 清淨無為也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